查看原文
其他

海科院迎新(10)| 走进海科院:培养未来研究海洋的科学家

海洋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,几乎可以涵盖传统所熟知的“陆地学科”。 海洋科学体系,包括物理海洋学、海洋地质学、海洋生物学、海洋化学、海洋生态学、海洋气象学和环境海洋学等,是涵盖众多学科的大科学体系。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更加强调整体观、系统观的研究思路,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发展十分明显。

海洋科学学院以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人才为重点,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,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,使受教育者成为德、智、体全面发展,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,未来研究海洋的科学家。


基于上述培养目标,本着“博学专长”理念,按照“厚基础、宽口径;强实践、重创新”育人思路,设置培养方案:一年级按大类培养,学生接受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,培养宽广的知识面,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;在完成学科大类核心课程的基础上,二年级第2学期开始,按海洋生物、海洋地质、物理海洋、海洋化学四个方向分流,培养专业知识;三年级开始,面向学术前沿和产业技术等不同需求,设置高品质选修模块以及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群;四年级进入各教授科研团队,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,完成论文答辩,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。


秉承中山大学建校90多年来“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”校训精神,在“德才兼备、领袖气质、家国情怀”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,依托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,促进师资队伍融合,积聚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,通过产学研合作,寓教于研,寓教于社会服务;按2类学科大类课程、4类专业方向课程、3类综合提升课程,建立“学科大类→专业方向→综合提升”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;强化实践教学环节,建立分层次、多学科的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体系,释放学生的科研潜能。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,设计开展第二课堂,实施全员化、多元化、立体化育人策略(3个策略),从协同教学、协同学习、协同管理(3个协同)角度出发,畅通“教师-学生”、“学生-学生”、“学院-社会”和“学院-家庭”互动(4个互动)渠道,形成“第一与第二课堂”协同育人模式;引入“目标管理”,实现对完美教学质量的不断追求,积极探索培养未来研究研究的科学家。


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课程体系结构图


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图


END


推荐阅读:

海科院迎新(9)| 上易班、公益囊 &“悦”读感

海科院迎新(8)| 大学新生,这些政策为你解忧

海科院迎新(7)| 海洋科学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具体课程简介



来源: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官网

编辑:赖明彦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